壹、談談「夾腿」一詞
去年底至今年初雖已確認跑步時的「施力」核心(大腿),但其運用仍處在摸索。於是請教體院友人:阿福學弟。阿福乃目前4x400公尺接力國內紀錄保持人之一。在一番談論後從其口中聽到「夾腿」一詞,立即心領神會。故而以「夾腿」代替羅曼諾夫姿勢跑法裏的「抬腿」(阿福提到「縫匠肌」是更之後的事了)。於是立即請教是否有專門訓練「夾腿」動作之方法。雖然獲得一些訓練動作,但很難直接理解與「夾腿」動作的相關性,動作原理亦是空白。此中差距何以如此?留到文末再談。
「夾腿」一詞優於「抬腿」在於「夾」字顯示出動作的圖像:大腿夾動起小腿。而「抬」字,範圍太寬廣了;畢竟怎麼樣做都可以稱為:抬。
其它還有「銳角跑法」、「數字4跑法」、「氣功跑法」:無非盲人摸象。
貮、接下來談以「夾腿」動作為核心的跑步動作
跑步就是移動;夾腿動作是人跑起來最有利於移動的方式。人移動須三力:
一、重力:人在抬起腿前,將重心放在另一腳時,只是原地抬腿;唯有抬起承擔重力之腿時,人才會移動。
二、摩擦力:有重力,就有摩擦力。腳底部與地面接觸若摩擦力不足,則不利移動。
三、肌力:以夾腿為核心之槓桿原理動作。
夾腿肌力之槓桿原理:
1、支點:腳掌(先前誤為腰部,現改過來);
2、施力點:大腿後部之膕旁肌+大腿前部之縫匠肌;
3、抗力點:腰部(腰部承受上半身)。
此槓桿原理屬於「第三槓桿原理」:施力點在支點與抗力點之間。施力臂(支點腳掌至施力點大腿肌的距離)短於抗力臂(支點至抗力點腹背肌的距離),所以又稱為:費力槓桿(施力點在支點與抗力點之間,所以支點至抗力點距離的「抗力臂」必然長於支點至施力點距離的「施力臂」 )。 
費力:須耗費必要之力,以獲得必要之功。
反過來說,施力臂長於抗力臂不就是「不費力」嗎?沒錯!破壞剪即是如此(省力)。所以輕鬆跑時以腳踝部至腳掌為主要施力(施力臂由腹背肌至大腿一轉為至腳掌:變長)。雖說較不費力,但位移減少,速度降低,整個肢體架構施展受侷限。
重心:人移動時身體重心之運用不在於「身體前傾」;蛇才如此。人移動之身體重心運用在於「腿部的前傾」,亦即:夾腿。
所以,上身擺正(固定抗力點),配合著夾腿動作穩定因應即可(前傾比較常發生在疲累時,這樣容易將腿提起;所以選手在鼓勁加速時,必然板正腰桿以利雙腿加快動作頻率進行快速移動)。
參、簡單說明移動原理後,現在談操作
這部份只是寡人的實踐心得,談多少算多少!沒談到的,也沒辦法,目前只能如此(例如,腳掌動作雖然能大體說明,但仍感有細致之處,目前還無法清清楚楚地深刻描述;律動及協調亦省略待來日通透後述明)。
一、留心用意:
1、鞋子棄舊換新:
鞋墊及鞋底經長期跑步已形成「刻板印跡」,恐將造成腳掌觸覺依循守舊!失誤而難以覺察。
2、赤腳確認腳掌著地模式:
若能拋棄鞋子就此以赤腳跑步更好。但地面不是自己鋪設,只好折衷!先以赤腳學習確認動作後再穿上鞋子,並隨時注意動作的正確性。腳掌在鞋子包覆下僅一片鞋底,但其實腳掌構造精良:
(1)、腳指:
輔助穩定、施力及方向感;
(2)、指後(根)墊部:
墊部,肉厚也。著地緩衝以及摩擦力(觸地時以腳大拇指蹠部以外的四指墊部為主;蹠墊部為輔助,並非毫無觸及,但絕非主要著地觸及點);
(3)、腳掌外緣及腳掌末墊部:
墊部功能相同,但速度快到一定程度,觸、著地幾乎只用到「前掌墊部」;
(4)、腳窩:
即是足弓。為拱型,乃承受壓力時使受力平均。也有適應地型之功能。
3、直道與地面:
跑步動作不僅受到鞋底之影響,也受到彎道及地面左右傾斜之影響。由於腳掌的「自由」功能,若不注意,就會受地形路面干擾而在「因應」下「任意」變化。所以,與赤腳確認相同,先以直道、不過度左右傾斜之平面(家中地板也可)來確認把握住動作要領。如此一來,各種路面的因應變化就了然於胸,而能一方面因應,一方面仍維持著動作要領。
二、步步留心:
1、分解時:
(1)、原地夾腿:
直立時兩腳掌如立正姿而腳跟分開;重心交予另一腿,緩緩以大腿肌力夾動小腿提起腳掌:此時,可感受腳掌由後往前依序從腳掌根、前腳掌至腳指頭的騰空感。
注意:夾腿時,不是直接上抬大腿;注意力也不是放在抬腿(注意力放在提起腳掌)。正確操作下,夾腿時腳掌如上述一一騰空,接著感到"腳跟"往大腿方向的大、小腿夾動(腳尖不動,請勿向後板)。若動作錯誤直接上抬大腿,則是小腿肚往大腿方向夾的擠迫感。
落地時以四指墊部先觸地,之後著地立穩,再換腳夾腿。(更正:落地時以全掌或腳「跟面」為主;原敘述僅供參考)
腳掌在夾腿動作時保持由大腿肌帶動的狀態,切莫直接用腳尖下壓推動。
(2)、走動夾腿:
原地夾腿、著地、提起練順後,即可走動夾腿。
先一腳原地夾腿。擔負重心之腳夾腿時,已夾腿之腳順著重心腳夾腿後著地。
著地時,請留心以蹠墊部旁的四指後(根)墊部這一塊先觸地,依序為:四指後(根)墊部、掌中外緣墊部、掌末墊路直至穩立。(更正:落地時以全掌或腳「跟面」為主;原敘述僅供參考)
重心腳夾腿時產生之移動,亦須留意腳掌如輪胎之一弧度「滾動」,依序為:掌末(根)墊部、掌中外緣墊部、五指(根)墊部(順序無誤,但五指(根)墊部之蹠墊部最困擾寡人,暫且如此,不妨礙操作)
夾腿之腳掌,在提起時「墊部」順勢「墊」推的動作,即是摩擦力運用。但切記:不是腳尖向後板動。
2、整體時:
待原地、走動夾腿練順後,即可以夾腿動作開始跑步。
(1)、手部:
置於腰際不刻意擺動。待夾腿跑步時自然配合擺動,順著移動後產生擺動的力,而不刻意手部出力。
(2)、膝關節:
大腿夾動時,大腿部與膝關節有一個明確的施力、轉動感,乃順暢之感。若有不順暢則錯誤,須立即停止,於原地夾腿調整修正。
(3)、腳掌:
起跑後,夾腿動作會帶動腳掌利用摩擦力形成位移,並促成另一腿著地。腳掌按分解時所述之方式提起、著地。
(4)、起、落:
只有夾腿提起時才用力,落地腳在落地前處於放鬆狀態。落地時,腳掌的「感受」可察覺力道是否過分。過分之力道可能是落地腳多餘使力,或重心偏誤及其它部位施力有誤。應立即調整,不可為了求速而持續壓迫。
起腳時,阿基里斯腱會利用著地時之「反作用力」之力道順勢提起腿,若感到過分負荷用力,則可能重心有誤或其它問題。切勿置之不理而過分用力。
3、保護動作:
(1)、每一次跑步前都先以緩緩充分夾腿動作作為熱身,直至腿膝感到順暢。原地夾腿動作人人可運用,時常操作有益膝關節。在爬樓梯或爬山前,充分做好原地夾腿動作,有益膝關節順暢轉動。
(2)、著地時的大腿股四頭肌,在平時應常以「半蹲」來訓練(一般稱之為深蹲,實在有夠不精確)。
這兩個動作對於不跑步的人,也應該時時練習之,以獲得莫大好處。
三、心知肚明:
步幅是固定的,步頻是練出來的。
整個充分夾腿動作,就是一個充分步幅。
過往有步幅大,步頻慢;步幅小,步頻快的說法,在此完全沒有必要。跑到沒力當然無法充分夾腿,步幅自然小。
自始就應該將夾腿動作練對,做充分,自然愈跑愈熟練這項技術,而非僅有心肺、體力增加;這些全都能一起發展。
跑得又遠、又久的人,不一定是正確運用跑姿者;可能只是體力好。但跑得又遠、又快的人,他一定做對了某件事。
肆、檢討心得
一、羅曼諾夫的姿勢跑法:
1、得:
(1)、促成正視跑步動作
(2)、提供有益之運動理念
(3)、提供其個人之觀察
2、失:
(1)、誤將蹠部視為著地時之先觸地部位
(2)、含糊不清的指導操作
(3)、誤導概念。
羅曼諾夫本人是田徑選手出身,又是運動生理研究方面的博士,著作寫得有模有樣,任何理性者一讀都能領會其中深刻的概念。只是切切實實按照他書上所寫實踐,終究會練到「破功」。
所謂的誤導概念,在於把英國人傑弗瑞.戴森(Geoffrey Dyson)在一九六零年代於《運動力學》(Mechanics of Athletics)中所設立的步態模型(Stride Model)認為是錯誤的。
根據戴森的定義,他把跑步動作分解為三個階段:
  .「支撐期」(support):腳掌與面接觸後支撐身體重量與承受落地衝擊。
  .「推進期」(drive):下肢推蹬地面,創造前進動力。
  .「恢復期」(recovery):雙腳騰空時,放鬆讓肌肉恢復。
羅曼諾夫博士,以及照單全收的徐國峰都認定落地不重要(不必加以研究描述),並且以為「股四頭肌」在推進期沒有使用到而否認此模型。
其實,沒有用股四頭肌卻誤認為是股四頭肌的原因,最可能在於將「縫匠肌」誤認為是股四頭肌(傑弗瑞.戴森只是誤認,但羅曼諾夫與徐國峰卻是概念錯誤)。夾腿動作練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特別感到大腿前「縫匠肌」的使用,以及大腿後的「膕旁肌」。
可惜羅曼諾夫及徐國峰都太粗心了。否則這本書在人文鼎盛的臺灣,怎會褪色如此之快呢?
寡人虛長徐國峰幾歲,罵他一句臭小子!死不認錯。並不過分。身為運動員就是「實踐」:隨時學習,隨時更正(更何況出版的是指導著作,能不謹慎虛心嗎?)。
當然,不可否認他翻譯書籍服務跑友之功!只是更應該把Sage Rountree 的The Athlete's Guide to Recovery翻譯出來吧?而且快把那個身體前傾的封面換掉!錯得太明顯了。
二、目前個人心得:
若無羅曼諾夫的書,或者不長跑,或者沒有謝團長的赤腳跑直接影響,恐怕不會走得這麼遙遠。
本文之跑步夾腿概念,本應在二十多年前開始跑步時即具備之常識,但現實總是比理想鄙陋得多,凡事也都要自己明察。學習夾腿跑步動作,為的就是發揮身體運用跑步的肢體架構,這個動作不僅可以感受到「力」之運作,而且也是跑步時將「力」運用在「手」裏而明確掌握移動的唯一方式。
當然,每個人要怎麼跑步(動)是個人之事,這裏談的是某一種跑步的方式。
本文贈予恒有耐心的跑友,作為2016新年禮物。
跑步不僅體能獲得耐力,亦修養心靈耐力。
*
經與阿福再三確認,原來該動作僅被注意到而已!雖然一般訓練時都會練到,但並無直接、完整的現成一套說法。於是商討,請他就本身田徑選手的經驗來研究夾腿動作。經此番討論,若確實發揮該動作的重要性,未來訓練定能更上一層樓;但由於私人因素,中斷原本討論之研究。所以目前只有寡人所累積下來的經驗描述。
寡人之判斷如此:阿福為短跑選手,所以必須完全發揮肢體在「形式」上的運用,於是注意到「充分夾腿」之重要性(可惜!雖注意到,缺乏讓一般人直接明白的完整概念);而這部分在長跑選手中幾乎忽視。再者,長期以來無論是教育或訓練,太在意外在成績,容易以功成名就為唯一目的,忽略最基礎的操作原理;這就讓研究與精進的樂趣變得薄弱了。
沒有精進的研究,就沒有良好的基礎;更不會有人人都能受惠的紮實概念。
 
*這篇文章寫得早,有自己一開始研究的心得與預測,所以在不確定下的模糊空間不少。現在已經將動作的操作釐清得差不多,簡單做個比較明確的介紹(2018/10/14):
一、腰部腹背肌為抗力點(負荷上身重量) ,所以必須挺直,將重心提住。切莫駝背彎腰、下沉使得重心下掉。
二、腳掌為支點(第2槓桿理),所以腳掌切莫像跳遠、跳高般對地面用力。腳掌所需施力極為有限,所以正確操作下不會產生過度受力下的各種傷害。
三、大腿為施力點(第3槓桿原理),所以施力多少及方向(亦即夾腿動作),以「向」腰部負荷身體處為概念施展力道(夾腿動作)。
跑步的概要約莫如此,其它細節請跑友一步步自我嚐試、體會,按此方向來學習定然會有收獲。槓桿原理最好先弄懂,跑步操作時心中才有底。可參考此連結(此為FB,可能須先登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crime 的頭像
    escrime

    Escrime

    escr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