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議題,換上「給兩岸統一的必要性一個好理由」也可以做一番論述。

但,無論如何,即便是統一,臺灣的主體性格之獨立性質,是任何臺灣人不該忽視的。只是,卻被莫名其妙的「本土化」三字,做成泛泛虛假的內涵代替含有實質意義的「主體性格」,以致於每個人似乎都知道「本土」,卻無法說出個什麼意義來。

本土就是「在地」、「這個地方」,這裏的「什麼」。

又,本土似乎指的是「此地文化」。

但,文化是由人類生活活動所「被動」積累形成之現象;獨立卻是人類「主動」支配自己的價值,一外一內,乃兩相異之事。

以致於有心人士,就以本土化做為某種區隔,行排斥動作來唯護自己的私利。

那些汲汲於個體與黨及媒體私利的氾濫過度欲望者,一開始言必稱「本土」,肆無忌憚的大放送,形成大話不慚。

人海雖然茫茫,卻也不必隨波逐流。

人類的心靈,顯現於獨一無二的個體形態,這就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是上帝手中所造的唯一一個,是特殊的,與眾不同,上帝疼愛之。

人類的心靈進展,經過無數的醒覺,在朽衰直至崩壞的軀體消失後,仍然遺留珍貴的文字資料在典藉間,經過長年積累,於驚乍震悟的啟蒙時期,才得以發覺一件事情:人,應該從自己招致而來的依賴之中,擺脫不願主動思索的習慣性,開始重新啟用心靈的智思能力。所以,笛卡爾說,有四個基本方法與三個原則可以運用:
一、凡無法確認為真,就存疑。
二、將困難之事物,不斷拆解,直至成能認知的最簡單結構。
三、按照次序,從最清晰明白的小單位,直至瞭解到繁複的深邃結構。
四、複查及再確認所認知。

在方法進行間,為避免處於虛無的狀態,以三原則來注意:

一、保持中庸的態度,不趨兩極。就近依循善良的行為。
二、一旦選定,就以堅持的行動完成。
三、單單只求克己,這是一個人最明確認知可行的。

以上笛卡爾言論之敘述非原文直述,乃本人理解下之語。

經過啟蒙時期後,人類原應該進入一個減少痛苦的環境中,卻不然。

整個西方世界歷經人性的不斷自招的自我欺哄,在必然經歷血淚與痛苦,就踩著無數堆疊的死屍中,一步步向著光明前進:

一、造成老百姓大量死亡的所謂民主與自由改革。
二、向東方及純樸部落侵略。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傳統與資訊傳媒肉慾與變質偽觀念。

第一、二、五點就到處害人,四處為虐;三、四點就從害別人擴大到害自己。

當今,就處於第五點的向各地浸淫以產生慢性發炎。這種影響力就產生了渾然不覺其惡的小小壞一下,使人驚豔趨之若騖。

這第五點的實際形態繁多,簡單的意識之就是:明知其不對(亦不正),但也無妨的鬆散心態。等到痛苦造成時,才驚覺其源。

以上談的,與臺獨何干呢?

就個人而言,在醒覺之下就明白自己是一個貴重的自由個體,而非附隨於任何人事之中的「非必要品」。

就臺灣這一地而言,眾人的意識將湧向一個瑰麗的前程,而形成一個擁有區域共識性的共享體:群體之間由先發起者發明一,再將一散播至眾群體。由於群體之間的個體彼此發揮自己以感染旁人,就形成一個明顯且進步的良善意志;反之,眾人的意識湧向一個虛假的欲望,亦會形成一個明顯且退步的…。

舉日本與韓國、新加坡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意志力執行:
一、日本:以強烈的形式化全盤吸取西方從古到今的經驗為己用,揉合傳統的知恥心向前進;另一方以死不認錯來阻礙造成拉扯。
二、韓國:以強悍的民族覺醒感,勇猛的要求自己立足於世。於是國家大力發展培養善良觀念與凸顯個人與國家價值的影藝及品牌事業;而主要力量來自神信仰的堅固基礎。
三、新加坡:以傳統價值的操作模式,確實執行西方的經濟模式,達成繁榮的現代化景象。

此三地,都能清楚的呈現一個「醒覺」了的共識,以使區域間獲得一個努力過的幸福;而大陸從共黨,並文革期間至今,就像是一個工程能力一流頂尖者,卻視力不佳,在迷濛間四處危險的構築著,期盼能帶給人們幸福。

臺灣在第一次民選總統過後,就打著民主、自由的口號,人人言必稱民主、自由;手必伸向民主、自由以獲取個人利益。

結果,自第一次民選總統時的臺灣政府,在毫無負債之下,接著,國家年年開始負債,至今已負債數兆。

那言必稱民主、自由與愛臺灣者,不僅天天見報,也漸漸富有起;老百姓平靜純樸的心寧也緩緩的波動起來。

民主老先生主政八年,民主之聲仍然不絕耳,卻不見過去「非民主」時期錯誤情事的「辨明」;只見過去的建設讓經濟成長,民眾以利為先開始享福。

等到民主小先生亦主政八年,民主之聲更是不絕於耳,甚至產生了「愛」。臺灣成了一位愛人,愛可以用來打「別」人。

於是,整體的意識,一地之意識,受崩於:
一、經濟成長後,沒有善用豐富的資源以建立一個「急速」先進的國家。完全用於消費享受,明顯案例極多:
1、一位有智慧的天才洋溢者,曾任外國官員,回國創業後賺取豐厚利潤,最後,就花在自己當老師的自我滿足下,含淚早死。
2、一位南部鄉下平凡老土,東混西混,竟然就當上的議長,名利雙收之下,就當著好友的母親面前槍斃了她兒子。
3、一位自稱窮苦農家者,努力奮學,取了富家千金,當上一國之主,卻鎮日想著養家活口與鄰人吵架,最後就被關起來,到現在還沒放出來。
4、一位正經八百者,板凳只坐三分之一,在一群清廉的同志都相繼凋零之後,自己反而富貴了起來,口氣也愈來愈大。

二、新聞感官化:
1、以刺激為主。
2、以換刺激為主。
3、以刺激再刺激為主。

由於以聲名、金錢消費為主,就沉浸於逐名趨利之中。由以上案例來看,就看到這種情形下會:
一、國家舉債愈來愈高。
二、錢賺得愈多,卻早死。
三、名利雙收,自己卻不見了,最後只能關在小房間裏。
四、受人敬重,卻無法讓人幸福。
五、是非難明。

起初,民主自由先生們大聲疾呼,我們要「愛」……

最後,臺灣人開始群游對岸,由兩種身段最柔軟的美人為先:
一、演藝人員。
二、商人。

結局,臺灣言必稱利,己利利人,己達達人。這達,乃事業發達也。

於是,兩岸統一,你我都消失去甜美的利「害」之中。

這種結局,是任何人都能接受,你我也都能接受。

說到這裏,我想,聰明的智識者應該已明白我在說些什麼了。

不明白的人,我就直接了當的說吧:

臺灣非獨立不可,因為獨立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清醒明白」活著的展現;這地,是我們群體意識的展現場所;是我們接受世界的挑戰(包含對岸的挑戰)的「我們」發揮的「舞台」;是「安然」、「休憩」的家;是活在這地方之人溫馨之地,來到的客人也歡欣鼓舞。

即便我們終將與對岸統一結婚,我們也要是一位堂堂的正直之人,能帶給對方幸福的「個體」。

說到底,臺灣,能不獨立乎?

能似如今媒體與政黨,如此不明不白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crime 的頭像
    escrime

    Escrime

    escr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