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暨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稽察古老遠久的傳聞得知:古帝王『堯』名為『放勳』。堯帝恭敬的處理政事,明察是非,並在大小事物上妥善通達的安排,待人溫和且寬容。誠實謹慎並能夠推舉讓賢,勤善的行事而使榮光綻放於四海之外,達至天地。能明任晉用同族的才德賢能,使族人親近團結。同族人生活於活睦的環境,又考察當中的善者加以表揚。如此眾人的事物得到清明的處理,進而協助調和其他的邦族,在堯的努力下,地上廣大的百姓彼此善良和樂融融。

       這是幾千年前留傳下來的古書『尚書』中節錄『堯典』篇的前面幾句話。有些人貶低自己的文化說:『腐化的士大夫與儒家文化』。

        但是,我們能從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裏的尚書(也就是書經)隨處看到很有意義的描述與見解。就如上面節錄這麼短的幾句話,在這麼久遠古老時代,尚能說出一個美好的現象,如今的我們進步多少呢?很多朝代也讀六經,可是卻每每改朝換代,為什麼呢?因為堯、舜的帝位都是『讓賢』,舉用賢德人士來擔任,而接下來的改朝換代卻演變為動亂流血的重新改造,然後,再一次不斷的循環。也就是:『累積惡,然後造成傷害後再重新開始』。當時堯、舜則在退位時就制止了這種『惡』發生的可能性,而選擇賢者來處理政事並抑制『惡』。如果你多讀一些書本,卻無法滌善自己的心思,那也罔然了。所以非難傳統教訓的焦點應在於人,而不該在於經典文故。有益的經典文故是古代那困苦人生活當中的良藥。現代的人可以去古,但別忘了自己用的是何種心思,沒有明辨的心卻又加以惡毒的情緒,那是用錯了理智。

        也許台灣又要開始選舉了,我們應該選『賢』。如果隨著情緒投給了一個沒有善良的心與行為的政治人物,這與堯、舜之後的各朝各代有什麼兩樣呢?朝代中百姓無知亦無民主的事實,也就沒有選舉權;然而如果民主社會中不善用選舉權來選賢舉能,那麼和沒有選舉有什麼兩樣呢?

        尚書存留已久,但是人為什麼常常放著美好的境界不努力呢?只因為:『人性』。我們的人性中是有著惡的。(我們也是善良,但別否認我們曾為惡。)以致於堯、舜的讓賢變為世襲的帝制,這就是變質,最後再經過動亂再成為今天的民主。民主當中,惡還是存在著,如果我們稍一不慎,惡又來了:如貪污、安插職位、漠視民眾身、心需求…。這也讓我想到台灣的人本與媒體,造成了學校教師把自己的管教權擺在一旁,讓學生時常任性使之,養成嬌矜脾性,然後人本與媒體做為靠山。人本從未參與學校教學,無從深刻體會,也沒有從現今的教育現實當中去協助改進,反而造成麻煩與困擾。

        廢除髮禁,學生卻搞怪不服從學校的要求;廢除體罰,學生卻嬌橫了起來(這些事台灣人本從不考慮)。髮禁、體罰都可以廢除,但是必需得環境、學生當中去除掉迫不得以的背景,這樣自然而然就讓不再需要存在(原本需要存在)的東西消失。而台灣人本非但不是如此,反而制造麻煩,稱台灣的人本與媒體為麻煩製造者,是名符其實的。校園問題的發生有賴學校與學生、家長的解決,與人本、媒體何干呢?多了人本與媒體,增加了處置能力?加強學校教育?讓學生變得更善良?教師成為良師?人本與媒體豈是防患未然?徒然搶鏡頭而已,人的爭名愛名聲的虛榮驕傲本性,特別在台灣人本身上展現(他們自認為擁有很好的教育能力,我想他們的能力是用在他們所控制選擇的學習者身上吧---柿子挑軟的吃)。

        我們先了解環境當中的悪是什麼,然後去避免、消除,如同堯、舜選賢前的取捨,讓善良光明起來以揮除黑暗與腐敗。這就是『讓賢』。不可讓私欲者有機會去獲取他自己的利益並忽視對其他人的義務。就像小心台灣人本與媒體那樣子的:『偽善』。偽善多為善一個人字旁就是多了人的作為(多餘且心術不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crime 的頭像
    escrime

    Escrime

    escr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